作者為前台灣駐印度外交官

檢視相片

There were too many reasons for Modi to visit the US after Trump took charge of the Oval Office, for the two leaders have a lot in common. 資料照片

美國總統川普就任後的首次亞洲行中,以「印度太平洋」的地緣概念,取代過去慣用的亞太,主張「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區域」。印美日澳官員也在間隔十年後再度舉行四方會談,為印太戰略投石問路。

印度身為印度洋大國,即便只是從名稱來看,在印太區域中的能見度和動能也將比在亞太區域中更為明顯。印太戰略的推動,反映美日等國對印度的重視,有助其國際地位的提升。但印太戰略目前仍具一些高度的不確定性,讓印度內部對此有所期待,但也擔心是否會受到傷害。

印太是以美國優先為思考

首先,將亞太更名為印太的規劃,是將太平洋地區與印度洋地區連結在一起,理論上有助印度將其影響力擴展至太平洋地區。但就實際上而言,此劃分未必符合印度當前的戰略規劃。

在印度海軍的《海事準則》(Indian Maritime Doctrine)中,西太平洋地區僅是所謂的次要利益地區,重要性不如印度洋要道、阿拉伯海、孟加拉灣、安達曼海、波斯灣、亞丁灣、西南印度洋等地。

印度雖然持續藉由海軍外交等活動,維持它在南海問題上的存在感,但實際的作為仍有限,更遑論印度對東太平洋或南太平洋有什麼具體的影響力。

印度能力所及,還是以印度洋區域為主要考量。並非有了印太的論述後,印度的能力及影響力就會一夕升級,成為太平洋地區要角。印太戰略其實是有利美國向印度、日本、澳洲借力的設計,欲將印度納入美國區域戰略中,幫美國守住印度洋這一角。換言之,印太是以「美國優先」為本的地緣戰略,並非從印度的角度去思考。

印度不見得想與中國衝突

第二,外界多解讀美國的印太戰略是以遏制中國為主要目標,但美日澳與中國的關係發展仍有想像空間。當年的印美日澳四邊會談之所以中止,便是因為澳洲不願意得罪中國而決定退出。未來難保不會有國家再因為自己的利益考量而調整與中國的關係,進而影響到印度戰略的持續性。

再者,美印澳日四國中,只有印度與中國直接接壤。參加任何制衡中國的聯盟,都將使印度成為圍堵的最前線,因而承受最大地緣風險。中印兩國費了一番功夫才結束邊界的對峙,與中國衝突顯然非印度當前追求的目標。

當印度強大時 可能降低與美結盟

第三,美國的印太戰略目前仍然沒有具體的內容,相關論述比亞洲再平衡政策還要模糊。除了空泛的美印日澳「民主鑽石」概念外,這項戰略如何融合印日倡議的「自由走廊」,或者抗衡「一帶一路」,仍然未知。四方會談後,各國各自發布聲明,對於「聯結」的措辭就不相同,日本甚至在聲明中隻字未提,顯示各國仍有相當歧見。

最後,外界較少注意到的是,美國的印太戰略存在一個悖論。印度之所以受到美國青睞是印度逐漸強大,具有制衡中國的力量和價值。有鑑於此,美國也願意繼續扶植印度崛起。永興利但印度愈強大,就愈有能力維持所謂的戰略自主性,反而降低與美國結盟的可能性。

印度戰略學者莫漢(C. Raja Mohan)在評論四國會談時就認為,印度並未倒向美國,反而顯示印度將回到「不結盟政策」,敢與各方維持交往,但不傾向任一方。

事實上,中印俄即將在這個月舉行三邊外長會議,此對話行之有能,層級也超過日印澳美四方會談。因此,印度或可以將美國的印太戰略視為對中國的避險策略之一,但並不會因此貿然放棄經營與中俄另一方的關係

檢視相片永興利

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!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?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!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。投稿去—–>https://goo.gl/iy5TCA


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3%80%90yahoo%E8%AB%96%E5%A3%87%EF%BC%8F%E6%96%B9%E5%A4%A9%E8%B3%9C%E3%80

arrow
arrow

    eileenyvs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